|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水蛭為雜食性動物,主要吸取動物的血液或體液為食,水里的浮游生物、昆蟲、軟體動物等也是它們攝食的餌料。人工飼養條件下,主要搭配投喂便于攝食且富含營養的人工飼料,如動物內臟、熟蛋黃、配合飼料、植物殘渣、淡水螺貝類、雜魚類、蚯蚓等。水蛭出生頭2-3天不吃食物,主要依靠卵黃維持生活,3天后即可采食。投餌時應注意間隔投喂,并及時清除剩餌和凝血,以免污染和敗壞水質,影響水蛭生長。
養殖溫度與密度控制
在三四月間,平均溫度達到10-13℃,土壤含水量為30%-40%,水蛭開始出土,出土后水蛭常躲在溝邊枯草和淤泥纏結成的泥團內。
天氣轉暖后,到田邊、池塘邊活動,有時伸展身體,靜伏于水溝內,頭端迎著進水水流,平日密集在沿岸帶的水生植物上。
水蛭的放養密度可根據氣溫的高低和水面的大小來決定。一般每畝水面早春期間投入種苗20公斤左右為好,到秋季可收獲鮮晶水蛭1000公斤以上。
水蛭的食性很廣,促進水蛭生長繁殖的主體是養殖池中的水生物和食物鏈,如螺蚌及其幼體等底棲軟體動物、
魚蟲水蚤等生物、水生菌絲體藻類以及營養豐富的腐殖質。水蛭與各種水生物之間是互依共存的,只要注意做好前期工作,
再經常投以經過人工充分發酵的動物糞便,加上取之不盡的陽光、水和空氣,就能獲得食物鏈的良性循環。達到既降低飼養成
本又能優化生態環境的良好效果。同時,只要食物鏈匹配得合理,水質越清新、溶氧越充足,浮游及底棲動物的生長也就越快,水蛭的放養密度也能適當的提高
養殖池的布局要合理,除設置岸坡、島灘和種草植樹之外,還應設置深水區和淺水區。這樣做的優點,在于能在生態法養殖水蛭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單純地設定水深度有很多的局限性。
很大喜歡在養殖池中投放石塊、樹枝等,其實這并不是一種好方法。養殖池的布局應兼顧種種作業上的方便,以合理、省工、省時、省力和高1效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