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從李鴻章的奏折可知,在青島的軍事防御設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晚清中國北方海防系統的一部分。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筑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1供'下雷輪船'裝卸水1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1軍碼頭。棧橋是青島早的軍事人工碼頭建筑[7] 。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1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橋的那一頭是城郊農村,還有一些工廠,夏天的傍晚,有不少贛州市民到這浮橋下游泳。另一座位于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早的碼頭。
青島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1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占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青島的見證。德國青島后,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后,當局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規劃,許多物資由海上運來。”茅盾《鍛煉》二一:“但如果把這四條小船連接起來,作為一道浮橋,直達那傾斜的河灘,那就有辦法。為了方便運輸,德國人又對棧橋進行了改造,在橋面上鋪設軌道,上面可以跑轱轆馬(專門裝貨物的車子)。
回瀾閣位于青島市市南區海濱,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的重要標志。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這些鐵牛立于兩岸,每只鐵牛重數萬斤。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1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1名建筑
1930年,在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主張下,決定對已成為青島重要游覽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全1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