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當年元朝建立后,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統治者規定一把菜刀讓十戶人家一起使用,不能有多余的菜刀,然后做飯的時候輪流使用。一天中午,這位老奶奶將棒子面、高粱面和成一塊面團,然后讓老漢去取刀。結果刀被別人拿了,老漢只好回家。
回到家里,大家都等著吃面,卻沒有刀來切,于是老漢拿了一塊鐵皮,說:“這個也可以做面啊。”于是,老漢便站在鍋邊“削”面,等煮熟后撈到碗里,再澆上鹵汁,大家一嘗,味道還不錯,于是這種砍面的方法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
經過多次改革之后就變成現在的山西刀削面。“刀削面”的面,選面要精,需要中精粉,水和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水溫是四季水,冬暖夏涼,春秋溫,活的時候先把面打成穗子,然后再揉在一起,注意水不能加多了,而且還不能一次性加,活完以后講究盆光,面光、手光,然后拿濕毛巾蓋好,餳半個小時繼續揉。為什么要用濕毛巾蓋呢?為了不讓它風干,而且也餳得快,它在餳的過程中要吸收水分,完了再揉,揉到面切開以后,中間沒有氣眼就可以了,這樣削出的面,光滑,吃起來精到。
現在面活好了。刀削面的刀可跟普通切菜的刀不一樣,而是特制的弧形削刀。“刀削面”的刀面點師說,這個刀是刀砍面的刀,是最原始的,這個是家用刀,彎刀。這個是最常用的,這個是鉤刀,這個削出來的面比較長而且還細,現在發展成雙鉤刀,一刀出兩根面,這個刀上粘面團是為什么。
粘面團是控制面的方向,如果沒有面團,削得時候面就掉到后面了,有這個面團在這擋著削出的面條順著面團直接就飛到鍋里了,這個是最常用的刀,削的時候一刀趕一刀,一棱趕一棱,削出來的面是呈柳葉,三棱形的,它有兩個面,但是有三個刀口,兩面三刀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的。這個是什么刀,削的時候還要用木板。是鉤刀,也稱板面,所以托在板上才能體現出它的優勢,這個是一刀出兩根面的雙鉤刀,比鉤刀快,看上去更神秘,因為只削一刀但是卻會出現兩根面。吃刀削面能夠一飽口福,而看刀削面的過程也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