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輕時做事情往往會受到種種俗事羈絆,這種氣息也會或明或暗地滯留在了畫面之上。一個合格的藝術家應該“真實”地畫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對當下社會的認識,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等……活得自由,畫得自在。
2024年6月15日-7月15日,《這邊風景獨好:魏根生作品展》在滬展出,由上海安帝藝術中心主辦,策展人郭曦文,學術主持趙志文,出品人郭然。
魏根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深圳畫院客座畫家、安徽省中國畫學會理事、職業畫家。曾任《藝術界》雜志責任編輯、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淮北煤炭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
退休之后,魏根生幾乎每年都游歷于世界的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及眾多有趣的畫廊,如此也就強化和加深了他對外面藝術世界與文明的認知與理解。第三,中國古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魏根生踏上過南極、北極,穿越過南、北美洲,也數度閑步歐洲大陸,至于國內的名川大山更是提包即走的節奏,難能可貴之處在于魏根生將它們很好地呈現在了畫面,如此也就自然拓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內容,比如畫面中出現的西方建筑。聚焦到作品的視覺效果來看,中國傳統潑墨繪畫中的大小面積墨塊是以“潑”為主,而魏根生作品中的大小面積墨塊則主要還是“畫”出來的,因此在畫面的墨塊之中具有一些筋骨的力度。
同時,這些墨(色)塊的組合又具有一些西方繪畫中形式構成的意味,它們也就跳脫了中國傳統繪畫布局的已知經驗,但是這些畫面卻并沒因此而全然丟失中國味。再來關注畫面中那些“精致”(相對)的點睛之筆,它們就像集萬鈞之力攻其一點。
在處理畫面時,魏根生巧妙地采用了“減法”,使得畫面呈現出那種“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的視覺美感。魏根生作品中的氣息有些像白居易在《記畫》中所述:“故其措一意,狀一物。往往運思,中與神會,仿佛焉,若驅與役靈于其間者。
如果從情感的角度來看,魏根生作品中的那些墨(色)塊塊猶如不同的旅行碎片與留痕,而其間點睛之筆所刻畫的景物可能就是他記憶美好而深刻的瞬間之像,也似乎猶如紅酒那般需要我們慢慢地品味吧,這些是否也應和了石濤所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的觀點呢。(圖文/趙志文)
以上就是《這邊風景獨好:魏根生作品展》6月15日-7月日15展出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