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10家權威機構在上海海洋大學,召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要為應對外來水生生物,提供“中國方案”。
項目團隊包括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江蘇省中科院植物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上海冠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組建5大團隊,分別從外來水生生物的鑒別、環境適應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數據庫構建以及防控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要推出應對外來水生生物的“中國方案”。該項目由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特聘教授董波擔任負責人。
項目組將在黃海、渤海、東海、南海、遼河、京津冀水系、黃河、長江、珠江和南流江水系等處,設置33個站點,分季度采集水樣,這些樣品將被用來監測外來水生生物的擴散狀況和發展趨勢;將陸續對100余個外來物種進行基因組測序分析;將研發20種以上外來水生生物的eDNA識別技術及檢測試劑盒,建立便攜式eDNA物種鑒定,構建10種外來生物的基因組圖譜、適生區風險評估和擴散模型,建立動態實時監測數據庫等,為保障我國重要水域航運和生態安全提供科學依據,為國家提供權威咨詢報告,預警潛在風險,形成防御控制技術儲備。
啟動會發布了項目LOGO,其形狀由中國水系圖、5種重要外來水生生物、一面盾牌組成,象征項目的研究目標是為國家筑起水生生物安全防護的盾牌。
“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環境DNA監測水生生物物種。”課題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環境DNA技術與水生態健康評估工程中心李晨虹教授解釋,生物會在水體里“排”出一些DNA,可以取出一升湖水,提取、監測其中的DNA,并建立監測網絡。“這種方式比原先的水生生物調查研究,省力高效,即使水中的DNA濃度很低,也能檢測到。”外來物種的監測機制,從“被動防御”變為“主動監測”。
李晨虹開發的跨物種靶基因富集方法和單拷貝核基因標記,可用于魚類和其它水生生物的多樣性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與多國的大學專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近年來,外來水生生物的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不斷擴大,亟須解決。2022年,中國的“江湖”并不平靜:鱷雀鱔現身、福壽螺“北擴”,科學家們加快了科研步伐。(活動方供圖)
以上就是10家單位共推應對外來水生生物的“中國方案”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