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膠合板芯板研磨機 T852-2F型 'ATOM' []
關鍵詞:板芯厚度修正,木工芯板薄板自動補修,膠合板平整度修補。
描述:實現芯板厚度修正和薄板自動補修。較厚部分多磨,較薄部分少研磨或者不研磨。在減少操作人員的手工修理作業的同時亦能提高生產效率。
昆山新菊鐵設備有限公司為KIKUKAWA在中國設立的事務所,全權負責全系列產品的銷售與售后服務,時刻恭候著您的垂詢!
晶體振蕩器
1.通常只能用示波器(晶振需加電)或頻率計測試,萬用表等無法測量, 否則只能采用代換法了.
2.晶振常見故障有:a.內部漏電,b.內部開路c.變質頻偏d.外圍相連電 容漏電.這里漏電現象,用<測試儀>的VI曲線應能測出.
3.整板測試時可采用兩種判斷方法:a.測試時晶振附近既周圍的有關 芯片不通過.b.除晶振外沒找到其它故障點.
4.晶振常見有2種:a.兩腳.b.四腳,其中第2腳是加電源的,注意不可隨 意短路.
電磁兼容性是指電子設備在各種電磁環境中仍能夠協調、有效地進行工作的能力。目的是使電子設備既能抑 制各種外來的干擾,使電子設備在特定的電磁環境中能夠正常工作,同時又能減少電子設備本身對其它電子設備的電磁干擾。
昆山新菊鐵設備有限公司為KIKUKAWA在中國設立的事務所,全權負責全系列產品的銷售與售后服務,時刻恭候著您的垂詢!
發展簡史
在印制電路板出現之前,電子元件之間的互連都是依靠電線直接連接而組成完整的線路。在當代,電路面板只是作為有效的實驗工具而存在,而印刷電路板在電子工業中已經成了占據了jue對統治的地位。
20世紀初,人們為了簡化電子機器的制作,減少電子零件間的配線,降低制作成本等優點,于是開始鉆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線的方法。設備/工具:曝光機、10倍鏡、21Step曝光尺、手動粘塵機。三十年間,不斷有工程師提出在絕緣的基板上加以金屬導體作配線。而成功的是1925年,美國的Charles Ducas 在絕緣的基板上印刷出線路圖案,再以電鍍的方式,成功建立導體作配線。
直至1936年,奧地利人保羅·愛斯勒(Paul Eisler)在英國發表了箔膜技術,他在一個收音機裝置內采用了印刷電路板;而在日本,宮本喜之助以噴附配線法“メタリコン法吹著配線方法(特許119384號)”成功申請。3.不得私自接觸鉆機及其它機器電源開關、變壓器,有問題需通知SE或人員維修。而兩者中Paul Eisler 的方法與現今的印制電路板為相似,這類做法稱為減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屬除去;而Charles Ducas、宮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線,稱為加成法。雖然如此,但因為當時的電子零件發熱量大,兩者的基板也難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實用作,不過也使印刷電路技術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