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養蛙污水處理系統生物處理技術
國內開展的水產養殖生物處理技術主要有5種方式:水生植物、藻類、水生動物、微生物、人工濕地,其中微生物凈化水產養殖尾水技術z為成熟。近年來利用水體有益微生物實施以菌制菌的生物修復技術逐漸成為水產養殖尾水處理研究與開發的熱點。
具有抑制致病菌生長、起水質凈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硝化細菌、光合細菌、乳酸菌、芽孢g菌、鏈球菌等。中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的養蝦池和養魚池普遍投放光合細菌。有益細菌投放養殖水體中,起到了抑制病原繁殖的作用,具有改善水質、減少病害、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作用。
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生物調控、物理調控、化學調控等方式進行循環水分流處理。
適用于海水工廠化養殖。
水稻漁耦合尾水處理模式
利用“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尾水處理模式可以構建“海水池塘+稻漁共生”“海水設施養殖+稻漁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將池塘養殖排污尾水處理及“跑道魚”等設施轉型分區式養殖尾水處理模式與稻漁共作相結合。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池塘、跑道設施養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設施。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占比面積:每個流水槽(或相同產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于鹽度1.2%以下的排放水與海水稻田耦合,高于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釋鹽度后方能進行耦合。
在當前環保要求日益嚴苛的形勢下,傳統水產養殖場的養殖尾水直排直放、排放不達標等問題已經成為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水產養殖尾水主要包括:殘餌和代謝排泄物等,既有可溶性物質,也有固體物和懸浮物,有些物質的積累會對養殖魚類產生生理影響和毒性作用。
因此,從水體中去除或轉化這些養殖廢棄物,保持水體的水質質量,對水產品的健康、生長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全l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推出了一種水產養殖尾水生態治理模式,該系統能對水產養殖池中的水完成增氧、分離、過濾、脫氣、消毒、脫氮等處理,處理后的水可以作為回用水,也能達到排放標準直接排入自然水體,有效的解決水產養殖的尾水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