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反手在處理出臺球時,一般采用反手拉的手段,那么在處理下旋和上旋時會有區別。
下旋球,球速相對稍慢,可以有時間做動作,由于是下旋球,一般好的擊球時機是在下降初期或高點期比較好借力,擊球時揮拍軌跡稍向上再向前。
針對上旋球時,球速較快,那么動作就相對要小一點,在來球的上升期去主動迎球借力擊球,擊球軌跡以向前揮拍為主。
簡而言之,下旋球動作稍稍大一點,稍低,擊球時可稍晚一點,開始練習時可以等下降初期,而上旋球,要迎前擊球,動作要小,緊湊些。
想把腰腿的力量傳遞至手上,肩關節是傳輸的關鍵部位,在這個環節連貫、不脫節就成功了。要求做到鎖住肩關節,也就是說把大臂和上體連成整體,以腰帶臂,使下肢力量順利傳導至手臂,然后觸球點小臂快收擊球,注意拍型的控制,這就完成了力量的傳遞。發球時傳統的準備姿勢(以右手持拍為例)為:正手發球,左腳稍前,身體略向右偏斜,左手掌心托球置于身前偏右側。所以說,傳遞力量的關鍵是肩關節能否固定住,肩關節松了,腰腿力量在這里就分散了,就會造成你說的甩大臂動作,這就把下肢的力量化解掉了,變成靠手臂的力量擊球,結果自然是擊球質量不好。原理如此,還需要你多多練習才能掌握。
能發出不同的旋轉。
其要點是:(以正手直拍為例)
(1)站位球臺左角,側身,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身體前傾。
(2)引拍時整個身體后移,然后向前做圓狀運動。持拍右手腕內扣限,約45度,手指放松至拍邊緣,發力外展270度。引拍要在右髖附近,向前平伸。
(3)球拍角度在45度左右,擊球時略有內旋的動作。
(4)不論發上旋還是發下旋球,一定要保持動作的一致性。只不過發上旋球時,手腕上弓,球拍略下垂,用球拍上半部摩擦球,發下旋球時,手腕下弓,球拍略抬起,用球拍下半部摩擦球。我是橫握拍左手,對手是右手正手位發側下旋到我反手位,我側擰經常擰下網,感覺使不上勁,但對方反位發側下旋到我反手中路中路偏正,我基本穩定,這是為什么,請有經驗的老師們講解下,左手如何側擰右手發的下旋。接觸球時腕子的瞬間發力很關鍵。發短球的先一落點在己方中臺附近,長球盡量貼近己方邊線。難點,手腕內扣90度不易,外展發力更難一些,要多練習。
建議先徒手做內扣外展每日約200次做10天。上臺每日200次約20天此時會有一定的感覺。
退臺的原因除了步法跟不上之外,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是擊球時機晚!你說你們打球速度都比較慢,是指動作慢呢還是球速度慢,我想其中有動作慢的成分,也有球速慢的成分。既然球速不快,那為什么還要退臺?先不說步法移動的問題,是你的擊球時機太晚造成了不得不退臺,以空間換時間去擊球。我身高186,我的站位在中路偏反手,感覺很舒服,反手來球我可以用反手,正手大角度來球我可以跨一步護住,對對手來說,基本沒有可以偷我的機會。
所以,解決辦法有三個:
一是保持正確的擊球預備姿勢,便于腳步快帶移動;
二是迎前擊球,在球的高點期以前擊球,爭取足夠的擊球時間,可以避免時間來不及的問題;
三是加強步法移動訓練。站位近臺的情況下,步法移動夠快,你擊球的效果和威脅就會大大增加。
可以試試以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