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前幾天在縣城,被一家企業問到,私域要怎么才能做成?
我想,從2015年到今天,都講10年了,私域怎么做,應該早就普及了吧。
雖然我也寫了書——《超級用戶增長》。但其實,拋開那么多復雜道理和技巧,做私域,真的就是做好這3步:吸引用戶,促活用戶和轉化用戶。
只要你,認認真真磨好這三件事,沒有做不成的。
第一步,吸引用戶。不論是關注公眾號,還是加群,所有的原動力無非就是“利益交換,”,我加入進來對我有什么用。
10年前我們常看到,關注公眾號,免費打印相片。電商們常用,加個人微信領紅包。這些就是利益驅動。
今天,有一些企業把關注變成消費的必須行為。比如,我去麥德龍購物,必須要成為會員,那我就只能關注公眾號,注冊電子會員,最后購物結賬出示會員卡才能買單。這就是消費過程的必須動作。
我去一家服裝店買衣服,結賬時候,導購說掃碼加企微,能領一張20元優惠券,現場就能用,這也是利益交換。
當然,還有一些是因為興趣,比如迪卡儂的羽毛球興趣群,沒有強制,沒有利益,但是能找到羽毛球群體一起玩。這應該算是社交價值吧。
總之,任何企業想讓用戶進入私域流量池,你就要思考清楚能提供的價值是什么。
長期價值決定用戶的留存時間,短期利益影響加入速度。
第二步,促活用戶。不論是1v1加微信,還是進到社群,促活這涉及到私域流量最后能不能變現,還是變成一潭死水。
我相信很多人都加入過微信群,很多最后就變成了廣告群,垃圾群,最后死掉。
我們既然花心思花精力把用戶吸引到私域,那就要讓私域流量生生不息,保持活躍度。
活躍用戶需要有抓手,內容,活動和互動設計是保持用戶活躍的最好的抓手。
首先,我們前面講過用戶因為“利益”加入了私域流量池。那他一定就有需求啊。滿足用戶最基本的產品和服務售后,是保持活躍的下線。
比如,用戶買了品牌的衣服,發現小了/破了,他可能會通過社群,企微找你。他咨詢你一個問題,你是5分鐘回復,還是1個小時回復,還是半天才回復。這都會影響他對你的印象。
你越熱情,響應越積極,用戶就會越活躍。反之,他認為你是個擺設,沒啥價值,就刪粉了。
上面講的是保持活躍的下線。那上線呢?
遇見節假日,我們設計一個私域活動,讓大家一起參與;時不時在群里發個紅包,玩個游戲,這也是為了活躍,增加粘性。
還有,公眾號發圖文,企微/個人微信發朋友圈內容,這些都是在創造二次曝光。二次曝光對于增加用戶的印象很重要,有些還能引起點贊互動。
所以,私域流量池里保持活躍,就要不斷的使用內容,互動,活動來激活用戶。
第三步,轉化用戶。吸引,促活用戶之后自然就是引導轉化了。企業本身就是營利組織,有商業目的,賣產品賣服務天經地義。用戶也很清楚,所以私域里賣東西并沒什么不好意思,也用不著偷偷摸摸。
但是賣的的方法,方式如何不讓用戶討厭這是功夫。
所以我常說,私域銷售是目的要明確,動作要輕柔。我們怎么把銷售過程變得更好玩有趣,和諧,不招人反感。讓用戶舒服的消費。
這里有兩個重要點:第一,購買路徑爽不爽;第二,找到對的人并說對話。
購買路徑決定購物體驗,比如在微信群里用戶問道某款衣服,你只能發個淘寶鏈接,或抖音鏈接;這從查看商品到購買要跳轉4-5步,有點麻煩,用戶就不愿做了。但如果你直接發個微信小店,一步到位,可能她就很快下單了。這是購買路徑。
當然,購買路徑跟目的也相關。我還見到有個服裝店,顧客加完微信之后他沒有線上商城,而是邀請你到店,或導購根據你需要,幫你搭配。它就是故意設計導購銷售環節,通過搭配設計拉高顧客的客單,一個客戶成交下來至少1200以上。這里它就是通過“困難體驗”來篩選優質客戶。
轉化用戶的過程就是一個找對的用戶并說服他的過程。一種是廣撒網,一種是精準打擊。比如同樣是賣一款裙子。我可以對好友里的1000人群發,可能感興趣的只有200人,那另外800人那就是廣告騷擾。
但是,如果在吸引用戶的環節,我就跟每個用戶聊天過,還做了標簽,那現在,我針對這類標簽的1000個用戶群發,專門設計話術,毫無疑問精準性更高,避免了騷擾,提升轉化。
當然,從小紅薯上來的用戶,你還可以利用deepseek改成小紅薯風格文案,讓內容更加好玩有趣,降低讀者違和感。
但關鍵,還是我前面講到,購物路徑和精準識別最重要。
今天,我們不能把私域僅僅當做銷售渠道,促銷窗口,重要的利用它收集用戶數據,建立標簽,提高用戶的數據化程度,為邁向AI營銷打基礎。
再回到開頭的問題,今天如何做成私域?
就是反反復復做好這3件事,吸引用戶,促活用戶和轉化用戶。
以上就是10年過去,私域已死?不,只是90%的人沒搞懂這三步!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喜歡。